四川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新闻网
川大在线 | 专题新闻 | 热点专栏 | 菁菁校园 | 川大人物 | 长镜聚焦 | 锦水抒怀 | 百年史苑 | 百川讲坛
光影川大 | 文化展馆 | 媒体川大 | 高教视点 | 公告发布 | 学术看板 | 川大视频 | 川大校报 | 追求网
//www.hrbctang.com/news/info/1135/#
川大在线 更多>>
· 我校成立全省首个5G+XR联合创新实验室
· 【学党史 践初心】凝心聚力学党史 砥砺...
· 中央第七巡视组巡视四川大学党委工作动...
· 出版社与期刊社党总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 【学党史 践初心】百年风雨党史鉴 守正...
· 我校入选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正...
· 央视新闻频道连续报道我校考古文博学院...
· 【央视五四晚会】我校三星堆考古青年学...
· 我校主办的《穿越历史的红色传承—青年...
· 我校举行“颂红色百年奋斗史,争做新时...
·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理事长李小琳一行到校...
热点专题 更多>>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
· 四川大学第八次党代会
· 核心价值观在川大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
编者按:2021年1月12日,新华网以《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钟本和 [详细]
近日,我国著名的优生遗传学专家、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丁显平教 [详细]
川大在线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川大在线>>正文

【学党史 践初心】百年风雨党史鉴 守正创新青年行——文学与新闻学院师生赴王右木纪念园及故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时间:2021-05-07 来源:文学与新闻学院 作者:

为从党史中汲取丰厚营养,把红色资源作为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4月中旬,我校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员师生代表赴四川马克思主义运动先驱、四川党团组织创始人王右木纪念园及故居所在地——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历史文物无言 先贤精神留声

王右木纪念园坐落在江油市武都镇,与四川名山窦圌山隔涪江而相望,始建于1987年11月,于1991年6月开馆,总占地面积达5500多平方米,以其幽静雅致、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与周边别开来。

学院党员师生在蒙蒙细雨中走进这位革命先辈的纪念园。“是马列先驱星火燎原歌昂易水,为青年向导朝阳鸣凤响彻人声”,大门两侧的楹联让师生们驻足,这仿佛是王右木传奇一生的写照。王右木用生命践行入党誓言,用奋斗书写前进篇章,用奔走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们参观了“薪火永继”“思想的力量”“王右木生平事迹陈列馆”等主题展厅,展厅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一份份历史文献、一页页珍贵笔迹、一张张革命影像,讲述了王右木东渡扶桑、结交志士、科学救国等革命事迹,记录了以王右木为代表的一代先烈筚路蓝缕的革命历程。

参访过程中,师生不时驻足,俯身靠近展柜仔细阅看,一字一句地品读着每一件史料背后的故事。其中一块电子展板尤其惹人注目,上面记录了马克思读书会的创办始末,并以地图呈现出全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传播情况,这引发了参访师生的关注与思索。操慧教授认为,中国这些最早燃起马克思主义之光的地方,往往与丰富的报业实践活动伴生,其背后所折射的新闻与历史的互构关系以及新闻对进步思想的启蒙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故居倾诉往事 守望兑现誓言

伴随淅沥春雨,师生一行走出纪念馆,前往参观位于江油市武都镇解放西街22号的王右木故居,在寻访中重温红色历史,缅怀英雄先烈。

褐瓦、白墙、青石板路,朦胧细雨中,占地1200平方米的王右木故居静静伫立,穿斗式木结构的屋舍内完整保留着八间房间,家具和生活器物整齐陈列于内,还原着昔日王氏大族的日常图景,讲述着一代革命志士的成长故事。故居外,象牙白的王右木塑像静穆而立,仿佛承载着昔日这位热血青年的愿望,默默执守一颗赤子心,护佑一方家国土。

师生们穿行于屋舍间,观览着珍贵的文物与档案,依循着旧物陈设编织出的场景,想象着昔日王家的兴盛昌旺,读解着王右木舍小家为大家,誓为众生谋求幸福的神圣抉择与英雄情怀。刘亚丁教授感慨道:“王右木是大户人家子弟,但他为了帮助人民翻身解放,牺牲了自己的一切,甚至献出了生命,这样的抉择让人由衷敬佩和感动。”

离开故居前,大门口张贴的一幅对联让不少师生再度驻足,对联上书写着十六个大字——“人民江山春风万里 社会主义幸福千秋”。学院第一党支部成员何玉雪同学表示,这不仅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了王右木的精神信仰,更让自己领会到肩头的责任,“作为生活在美好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要学习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真正做到学史力行,牢记使命。”

百年初心不止 革命薪火永继

王右木的革命实践与四川有着紧密联系,他更被称为“四川党建第一人”,由其组建的马克思读书会是四川最早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任务的民间组织,而其主办、主笔的《人声》报更是四川地区第一份公开地、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运动的革命刊物。

四川大学在王右木革命道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五四运动期间,留学归来的王右木受聘于作为四川大学前身的成都高等师范学堂。读书执教中,他组织成立马克思读书会,组织吸收广大有志青年学习《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为马克思主义在川传播开启先河。

1920年秋天,由王右木组织、童庸生具体负责的四川马克思读书会在成都高等师范学堂明远楼正式成立。他们以此为主要阵地开展各种活动,成员由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和附中的师生逐步展到成都市的各个学校,许多中小学教师、新闻工作者、社会知识青年和少数工商从业人员也参加进来。

由王右木等志士点燃的革命火把,为四川照亮了谋求光明与解放的康庄大道。有研究表明,王右木主编的《人声》报成为当时四川地区共产主义党团组织创建的重要舆论工具,也正是在王右木的引领和影响下,刘亚雄、廖恩波等一大批四川先进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在川渝大地上书写出救国图存的新篇章。

近距离的参访,引领师生们走近了“四川党建第一人”王右木的革命历程,让大家能够重温其振臂高呼唤革命、呕心沥血启民智的红色人生,增强了师生们对党的革命传统与共产党人使命初心的体认。民族风骨未改,先烈精神永存。百年华诞将至,愿英雄故事化为空中星辰,照亮前路,指引我辈踔厉奋发,为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学习活动结束后,学院师生纷纷表示,王右木烈士虽然一生短暂,却开创了中共四川党史中的许多先河。他是四川马克思主义运动先驱、党团组织创始人,他用有限的生命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火种撒向巴山蜀水,奠定了四川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基础,开辟了四川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壮阔道路,激励着巴蜀青年学子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前赴后继、奋勇争先,川大也成为了“四川进步势力的大本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阵地。百年倏忽而过,斯人虽逝但思想永驻,恰是“领袖群英吾与汝”。师生们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继承先烈遗志,发扬伟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动学校“两个伟大”,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奋斗。

关闭

网站首页 | 川大在线 | 专题新闻 | 热点专栏 | 箐箐校园 | 川大人物 | 长镜聚焦 | 锦水抒怀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 2008-2012 四川大学新闻网
地址:四川大学行政楼405 新闻热线:028-85407983;028-85405120 news@scu.edu.cn;scunews@163.com 传真:028-85407983